实际上,在重大产业项目布局上,我们已经率先在使用产业地图了。我们积极推动特斯拉、微软、亚马逊、BAT、网易、小米、大众、ABB等重大项目落户,并按照产业地图的规划,引导向产业定位相匹配的区域快速落地。例如,特斯拉项目落户临港,而临港在产业地图中正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承载区之一。
记者:当前在提升经济密度方面最难的是什么?
陈鸣波:难的是如何能够做到把好的资源给好的企业,这是最考验我们的。在提高经济密度具体措施上,一方面是技术改造,提高存量项目能级。现在产业和规土部门也在商量,有些好的企业,特别是好的民营企业,经过认定要允许技术改造,对于差的企业可能就不允许,要区分开来,差别化处理。好的资源给好的企业,好的企业发展的空间就更大,经济密度就会提高。另一方面是项目准入,在增量项目的质量上要把关。招商引资上,注入标准要提高,不能今天引进来,过2—3年再调整出去。更为重要的是,资源要素要能调动起来,支撑产业转型升级。在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上,要创新机制和政策,盘活整个存量空间,建立扶优劣汰的激励约束机制,优化资源要素盘活流转的操作通道,打开资源要素与优质产业项目的对接空间。通过腾笼换鸟,凤凰涅槃,实现“向存量要空间、以质量求发展”。按照这样的政策实施,坚持下来几年,上海的经济密度应该会有很大的提高。
而刚刚出台的“双高意见”,也将通过综合施策,引导各类企业加强创新、提升综合竞争力,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。在具体做法上,采取“引”和“逼”相结合,把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与差别化要素价格机制挂钩,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交易市场推动土地、厂房等资源要素有效合理流动,促进资源高效优配。